與孩子一起從運動賽事看見關係界限

作者:劉育君 諮商心理師

令人熱血沸騰的奧運賽事在延期一年後,終於舉行也落幕了,這段期間有在觀看賽事的大家,想必心情是隨著賽況而起伏跌宕,有歡欣鼓舞也有覺得可惜的時候。

不過筆者有觀察到,這幾年台灣人民的素養有越來越成熟、越來越良好的趨勢,比起競賽的結果,許多人看到的更是競賽的過程──選手們的盡力與認真。因此,無論結果如何,多數人對選手們表達的是感謝與支持,當然還是有一些人會在乎結果而對選手們指手畫腳,說得一嘴好成績、好身手。

另一方面,此次賽事,筆者也看見了選手們成熟、明智且健康的心理素質,在賽後心得感言或媒體採訪時,幾乎都表達了自己對這場賽事的全力以赴、盡力而為等等了解自己的付出的言論,也表達了自己投入這項運動、這些賽事,是基於自己對該項運動的喜愛而無關其他。

但也聽到少數選手仍會說「對不起,讓大家失望了。」這是讓筆者內心非常激動的一句話(因為選手們的的確確很努力了,並不需要向任何人道歉),也試著找尋可以接受的原因讓自己去面對這句話,於是,猜想,或許,這樣的說詞,是長期以來心得感言的陋習?

在此之後,每一場筆者有關注的賽事,筆者都會很緊張選手們會說出什麼賽後感言,並暗暗期望不要再聽到這句話的出現,為什麼?因為這句話意謂著「我要為你的情緒負責」,以及隱含著觀眾認為選手「你要為我的情緒負責」,是一種人我界限不清的情況,也是情緒勒索的基石,亦是關係緊密糾結的華人文化的一大不健康的特色。

然而,沒有誰可以幫別人過他的人生,因此,各自學會自我負責很重要,學習不幫他人承擔其要面對的責任也同等重要(自己的情緒請透過健康且合宜的方法安頓)!一個成熟的個體,不能將自己的期待自行加諸於他人身上後,強迫他人為我們負責,否則這樣的我們將成為所謂的巨嬰,是個只會吵鬧、打滾、身體長大心裡卻沒長大的小孩,我們又要如何養育下一代成為身心健康的個體?有的還可能養出「親職化的子女」,「親職化的子女」容易背負過多的責任與期待而壓力超標,也容易對他人產生罪惡感、對自己低價值感與低認同感,總把自己排在所有人事物的最後,時常委曲求全,這樣的人可是被情緒勒索的高危險群啊!

因此,要再次強調,看見自己的付出、努力與認真,學習自我接納、自我欣賞,把人我界限拉開以清楚劃分彼此權責,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!反之亦然。

在親子相處上,許多家長都會將自己未能被滿足的部分投射在孩子身上,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想把孩子養成第二個自己(那個想要成為的自己),因此當孩子表現未如預期時,就會有所謂恨鐵不成剛的心情,甚至對孩子說出「我對你太失望了!」、「你怎麼可以讓我失望?」之類的話語,大家可以想想如果這句話是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對你說的,是否能感受到一記強大殺傷力?而且往往無法以欣賞、支持的心態對待他人的人,也無法自我欣賞、自我肯定,家長對自己的不滿意與失望,卻讓孩子成了無辜的代罪羔羊,於是後天沒經歷自我覺察、自我修復的孩子,會再一代一代地複製這樣的惡性循環。想起幾年前公視推出一部引起廣大共鳴與回響的戲劇──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。你有你的人生路要走,他人有他人的人生路要過,光是能自我承擔就不容易,實在無須再牽扯他人。

很開心也很感謝這次大部分選手們都做了很好的示範──即使對結果不甚滿意,但他們仍能將目光焦點放在種種的「過程」而能擁抱自己。